R4597
B
1005-0019(2018)07-293-02
1、引言
现场急救,即在医院以外的?h境中,对各危及生命的灾难事故、急症、中毒、创伤等伤病者推行现场救护,从病人受伤或发病到医院看大夫之前的救护。大多突发的意料之外事故发生在医院外。然而,国内应对自救治的成功率比较低,心搏骤停复苏的成功率仅在12%-14%。
2、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普及的近况
集我校除医学专业外的8个专业,然后,整群抽样每一个专业抽取的3个班的在校生约80名,总样本量达850名,除去实习大学生,一共发放问卷约850份,收回有效的问卷807份,收购率达9494%。其中,男孩359名(445%),女孩448(555%);小学一年级学生131名(162%),小学二年级学生220名(273%),小学三年级学生453名(561% ),小学四年级学生3名(04%);年龄在19岁之23岁之间。一共调查8个专业。
调查发现807名学生,只有105名(130%)学生有急救技能有关培训历程,而132名(164%)均末曾听过心肺复苏术(CPR),其中有395名(489% )相信猝死或者将要猝死的人可被救治。然而,了解心肺复苏胸外心脏的按压地方仅有307名(380%);心脏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仅31名(38%)。但,有有关培训历程的同学对上述问题回答准确率远高于没参加过培训的同学,两者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就心搏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4min)回答对的人数仅有362名(448%);虽然其中准确率也低于有培训经历的同学,但是分析发现是否有培训经历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
3、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技能普及的对策
大学生应对救能力水平低,所以,在高校开设急救技能培训的课程已很紧迫。所以建议大学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急救的能力。
(一)综合性高校看重急救技能的普及
本次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知道急救常识比较少,现场急救的能力也有待提升,仅有130%的大学生是同意过有关培训,这个比率很低了,让人担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员,其学习的急救技能不只能为施救人注入一批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抢救生命取得了宝贵时间。在校大学生同意新的事物能力强,而且对在校大学生开设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具备效率高、投入少的特征。
(二)校医院、红十字会等组织应加强培训力度
大家要充分的借助医学等有关学院师生资源,在全校拓展有关急救技能培训或者是选修课程,从而让非医专业同学全方位的认知急救常识和技能,提升施救能力,让大学生具备对伤情病情的一个人判断能力。容易见到的疾病包含脑出血、急性阑尾炎、心肌梗死等;容易见到的伤害包含溺水、触电、烧伤、骨折等。大学生也需要掌握急救的技术,譬如外伤出血止血,心肺复苏术等。校团委学生会可结合这类活动,组织急救技能的有关竞赛,为广大学生提供能训练急救能力的平台,同时增强他们年代责任的意识,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
通过报刊、广播等宣传途径拓展急救常识的普及,播报、刊登一些比较要紧的医学常识和急救常识,可能够帮助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常识面,也可让非医专业的同学到医学院参观,提高大学生对急救常识的认知。
(三)大学生自己要认识到学会急救技能的重要程度
现场急救,对病人生命的保持有利,为后续的治疗创下有利条件,进而减少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心脏停止几分钟内是抢救心搏骤停的病人的黄金时间,若在病人猝死之后,前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则抢救猝死者成功率可达80%以上;但4min之后,每隔Imin,抢救成功率骤降10%多。所以,心肺复苏等急救能力社会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特殊人群中应率先普及“四大技术”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在校可大学生作为这支特殊队伍,有义务掌握急救技能。
4、结论
21世纪已经进入充满角逐、高科技的社会,发达的交通,高重压工作,自然灾害、社会老龄化与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等,使得意料之外性伤害每时每刻的不在发生。所以,现场急救能力已不在局限于医院,它已波及到每一个人、家庭与社区。而作为一名正在同意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大家更是应该学会好急救技能,而且应该有义不容辞地担起宣传推行急救技能的责任。所以,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关急救技能的培训,不只可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为社会输入一股有力的后备军,也能够帮助普及全民急救常识和能力。